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經濟部地質調查及礦業管理中心 臺灣活動斷層

認識活動斷層

:::

新城斷層

新城斷層,為逆移斷層,依地質特性分為2段:北段呈東北東走向,由新竹縣芎林鄉頭前溪向東延伸至關西南方,長約12公里;南段呈東北走向,由新竹縣竹東鎮頭前溪附近向南延伸至苗栗縣頭份東北方,長約16公里(Tang, 1968;塗明寬與陳文政,1990;張徽正等,1998;林啟文等,2005)。

總結與評估

新城斷層截切頭前溪南岸紅土化階地與低位河階,愈老的階面斷層兩側崖的高差愈大,可能指示斷層多次活動的結果。在飛鳳山丘陵除了新城斷層露頭之外,野外可以由楊梅層的岩性與層態來追蹤斷層位置,由斷層兩側的層位顯示斷層逆移形式。

由近期的GPS觀測資料分析結果,新城斷層上盤呈現向西北或西北西方向位移,新城斷層下盤則呈現向東南方位移的趨勢,斷層兩側仍為壓縮作用而維持逆移形式。

新城斷層截切時代約距今270年前的階地礫石層,為全新世仍活躍的一條逆移斷層,列為第一類活動斷層。

新城斷層條帶地質圖
新城斷層條帶地質圖。圖中指示鑽探井位與地球物理測線位置。(座標系統:TWD67)

本文PDF

完整資訊

California Department of Conservation(2015) The Alquist-Priolo Earthquake Fault Zoning Act. State Of California.

Janine Kerr, Simon Nathan, Russ Van Dissen, Peter Webb, David Brunsden and Andrew King(2003)Planning for development of land on or close to active faults: A guideline to assist resource management planners in New Zealand. Ministry for the Environment.

石同生、林偉雄、李元希、盧詩丁、林燕慧、劉彥求、黃存慧、林啟文(2003a),活動斷層-新城斷層調查。活動斷層精查報告。

Chiu, H.T. (1970) Structural features of the area between Hsinchu and Taoyuan, northern Taiwan: Proc. Geol. Soc. China, no.13, 63-75.

Ku, C.C. (1963) Photogeologic study of terraces in northwestern Taiwan: Mem. Geol. Soc. China, no.6, 89-92.

Tang, C.H. (1968) Photogeological observations on the low hilly terrain and coastal plain area of Hsinchu, Taiwan: Petrol. Geol. Taiwan, no.4, 35-52.

中國石油公司(1974)十萬分之一臺灣地質圖-苗栗幅。中國石油公司臺灣出版。

中國石油公司(1978)十萬分之一臺灣地質圖-桃園-新竹幅。中國石油公司出版。

石再添、鄧國雄、張瑞津、楊貴三(1985)竹東臺地的活斷層與地形面。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研究報告,第12期,1-44頁。

石同生、盧詩丁、林偉雄、李元希(2003b)新城斷層定位與斷層活動性研究。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特刊,第14號,第37-52頁。

石瑞銓、陳平護、呂明達、陳文山(2002)地震地質調查及活動斷層資料庫建置計畫-淺層地球物理探勘(1/5),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 91 年度研究報告,共 166 頁。

石瑞銓、王維豪、李元希(2011)斷層帶地下構造調查研究(總報告)。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報告,共183頁。

李元希、石同生、盧詩丁、林燕慧、林偉雄(2002)新城斷層與新竹斷層活動性研究。第9屆「臺灣之第四紀」研討會論文集,第12-15頁。

沈淑敏、張瑞津、楊貴三、古念偉、蘇惠貞(2006)活動構造地形判釋及資料建置分析(總報告)。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報告,共105頁。

林啟文、鍾瑋、侯進雄(2005)臺灣北部新城斷層與新竹斷層的一些構造特性。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特刊,第16 號,41-54 頁。

林啟文、盧詩丁、石同生、陳致言、林燕慧(2007)臺灣北部的活動斷層-二萬五千分之一活動斷層條帶地質圖說明書-新城斷層。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特刊,第19號,第89-104頁。

林啟文、盧詩丁、陳文山(2012)臺灣活動斷層分布圖2012年版說明書。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特刊,第26號,1-30頁。

牧山鶴彥(1934)新竹圖幅及說明書,五萬分之一地質圖。臺灣總督府殖產局,出版第693號。

徐明同(1983)明清時代破壞性大地震規模之震度評估。中央氣象局氣象學報,第29卷,第4期,1-18頁。

張徽正、林啟文、陳勉銘、盧詩丁(1998)臺灣活動斷層概論-五十萬分之一臺灣活動斷層分布圖說明書。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特刊,第10號,共103頁。

陳文山、李錫堤、陳于高(2002)地震地質調查及活動斷層資料庫建置計畫-槽溝開挖與古地震研究計畫(1/5)。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報告第91-7號,共96頁。

陳文山、劉力豪、顏一勤、楊小青、李龍昇、游能悌、張徽正、石瑞銓、陳于高、李元希、林偉雄、石同生、盧詩丁(2003)新城斷層的古地震研究。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特刊,第14號,第11-23頁。

陳文山、陳于高、楊小青(2006)地震地質調查及活動斷層資料庫建置-槽溝開挖與古地震研究計畫(總報告)。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報告,共133頁。

陳文山、游能悌、楊小青(2010)斷層長期滑移速率與再現周期研究(總報告)。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報告,共141頁。

陳文山、游能悌、楊小青(2011)斷層活動特性分析與評估(1/4)。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報告第100-1號,共118頁。

陳文山、游能悌、楊小青(2012)斷層活動特性分析與評估(2/4)。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報告第101-9號,共130頁。

陳文山、陳于高、楊小青(2014)斷層活動特性分析與評估(總報告)。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報告,共189頁。

鳥居敬造(1930)新竹州竹東油田地質圖。三萬分之一,臺總督府殖產局出版。

鳥居敬造、吉田要(1931)新竹州苗栗及竹東油田調查報告。臺總督府殖產局,第585號,共81頁。

黃旭燦、楊耿明、吳榮章、丁信修、李長之、梅文威、徐祥宏(2004)台灣陸上斷層帶地質構造與地殼變形調查研究((5/5)─新城斷層及其附近地區,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報告,第93-13號,共72頁。

黃鑑水(1984)新竹-竹南地區斷層之研究。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特刊,第3號,103-126頁。

塗明寬、陳文政(1990)中壢圖幅及說明書,五萬分之一臺灣地質圖。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共53頁。

塗明寬、陳文政(1991)竹東圖幅及說明書,五萬分之一臺灣地質圖。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共87頁。

詹瑜璋、陳于高、史天元(2003)利用空載雷射掃描資料分析新城斷層系統:清晰之地形與其代表之構造作用。中國地質學會92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133頁。

蔡義本(1978)二十世紀以前臺灣西部強烈地震之回顧。科學月刊,第9卷,第11期,31-35頁。

鄭世楠、葉永田(1989)西元1604年至1988年臺灣地震目錄。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所,255頁。

劉仁正 (2001) 篤行營區新城斷層調查工作報告。新竹科學工業園區管理局。

盧詩丁、石同生、林啟文、黃文正、陳華玟、李元希、陳致言、張徽正(2000)臺灣北部新竹地區活動斷層調查。中國地質學會89年年會論文集,308-310頁。

董倫道、陳文山、李奕亨(2007)地震地質調查及活動斷層資料庫建置:淺層地球物理探勘(總報告)。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報告,共221頁。

張國楨、徐澔德、詹瑜璋、陳柔妃、葉恩肇、賴光胤(2011)近斷層高精度地形資料之判釋與分析(1/4)。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報告第100-10號,300頁。

張國楨、徐澔德、詹瑜璋、陳柔妃、葉恩肇、賴光胤(2014a)近斷層高精度地形資料之判釋與分析(總報告)。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報告,共329頁。

張國楨、徐澔德、詹瑜璋、陳柔妃、葉恩肇、賴光胤(2014b)近斷層高精度地形資料之判釋與分析(4/4),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報告第103-5號,共260頁。

劉力豪(2004)竹東丘陵的活動斷層古地震及相關活動性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地質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共90頁。

經濟部(2014a)F0001車籠埔斷層活動斷層地質敏感區劃定報告,共86頁。

經濟部(2014b)F0002池上斷層活動斷層地質敏感區劃定報告,共72頁。

經濟部(2014c)F0003旗山斷層活動斷層地質敏感區劃定報告,共6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