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經濟部地質調查及礦業管理中心 臺灣活動斷層

認識活動斷層

:::

大尖山斷層

大尖山斷層,依斷層的特性可以分為2段:北段,為逆移斷層兼具右移性質,約呈東北走向,由南投縣竹山鎮嶺腳附近向西南方向延伸至雲林縣古坑鄉樟湖附近,為內磅斷層(又稱樟湖山斷層或古坑斷層)所截,本段在1999年集集地震時曾活動(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1999a, b;林啟文等,2000b);南段,為逆移斷層,由東北走向轉東南走向,由古坑鄉樟湖延伸至嘉義縣竹崎鄉金獅寮;總長約25公里(中國石油公司,1986;黃鑑水等,1994;劉桓吉與李錦發,1998;張徽正等,1998;林啟文等,2000b)。斷層北端在竹山鎮嶺腳附近與鹿寮斷層連接,南端在金獅寮附近與水社寮斷層及觸口斷層連接。

總結與評估

大尖山斷層依地質特性可分為2段。北段由南投縣竹山鎮嶺腳,向西南方向延伸,經桶頭、至樟湖山附近為內磅斷層所截,在1999年集集地震時有活動,近地表為右移形式;在桶頭以南至桶頭尾,地表可能產生分叉現象,分支斷層延伸約500公尺後併回主斷層。大尖山斷層的南段由樟湖山附近向西南延伸至嘉義縣竹崎鄉金獅寮與水社寮斷層、觸口斷層連接,但缺少可供觀察的露頭。

由地殼變形的監測結果,大尖山斷層在1996~1999年間,上下盤的水平位移變化量不大,但1999年集集地震後上下盤的水平位移變化量超過100 公厘/年,至2005年之後,斷層上下盤的水平位移變化量逐漸回復至5~30公厘/年。橫跨斷層的速度場變化,在1996~1999年間呈左移形式兼具逆移性質;2000~2005年間的速度場變化量,為逆移形式兼具右移分量;2003~2005年的精密水準測量結果明顯的變化量,高程變化量則維持在10~20公厘之間;這些資料指示大尖山斷層仍具相當的活動潛勢。

大尖山斷層,列為第一類活動斷層。

大尖山斷層條帶地質圖
大尖山斷層條帶地質圖。圖中顯示地球物理測線與鑽探位置。(座標系統:TWD67) 

本文PDF

完整資訊

中央大學地球物理研究所暨中央大學應用地質研究所(1999),921地表破裂中央大學野外地質調查(桶頭部分)。

林啟文、劉彥求、林燕慧、石同生(2004),活動斷層-大尖山斷層調查。

李明書、劉彦求、林偉雄、林啟文(2004),活動斷層-觸口斷層調查。

國家科學委員會(1999),921集集大地震地質環境調查報告。

Chang, S.L.(1971)Subsurface geologic study of the Taichung basin. Petrol. Geol. Taiwan, no.8, 21-45.

Ho, C.S. (1976) Foothill tectonics of Taiwan. Bull. Geol. Surv. Taiwan, no. 25, 9-28.

Keller, E.A. and Prentice, N.(1996)Active tectonics: Earthquake, Uplift and Landscarp. Prentice Hall, 338pp.

Jamison, W.R.(1987)Geometric analysis of fold development in overthrust terranes. J. Structural Geology 9, 207-219.

Lee, T.S.(1949)The topographic reflection of subsurface structures as shown by the gravity anomaly in the western plain of Taiwan. Chinese Geophys. Soc. Jour., vol. 1, no. 2, 205-212.

Pan, Y.S.(1967)Interpretation and seismic coordination of the Bouguer gravity anomalies over west-central Taiwan. Petrol. Geol. Taiwan, no.5, 99-115.

Ramsay, J.G. and Huber, M.I.(1987)The Techniques of Modern Structural Geology, Vol.2: Folds and Fractures. Academic Press, London, 700pp.Suppe, J.(1983)Geometry and kinematics of fault-bend folding. Am. J. Sci. 283, 684-721.

九二一集集大地震專輯(2000)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

中國石油公司臺探總處(1982)台中地質圖,比例尺十萬分之一,中國石油公司出版。

中國石油公司臺探總處(1986)嘉義地質圖,比例尺十萬分之一,中國石油公司出版。

石瑞銓、王維豪、李元希(2010) 斷層帶地下構造調查研究(4/4),經濟部中央 地質調查所 99 年度報告第 99-11 號,共132頁。

衣德成(2004),車籠埔斷層帶組構特性與膨潤石-伊利石礦物相轉變之研究,成功大學地球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共106頁。

衣德成、林慶偉(2004)斷層帶組構特性之研究─以大尖山斷層的桶頭及加走寮溪剖面為例。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特刊第十五號—活動斷層與地震地質專輯(二),第53-67頁。

沈淑敏等(2006) 地震地質調查及活動斷層資料庫建置:活動構造地形判釋及資料建置分析計畫總報告。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報告第 95-13 號。

何春蓀(1959) 臺灣中部台中與南投間之逆衝斷層構造。臺灣省地質調查所彙刊,第11號,第13-20頁。

何春蓀(1975) 臺灣地質概論,臺灣地質圖說明書。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共118頁。

何春蓀(1982) 臺灣地體構造的演變,臺灣地體構造圖說明書。經濟部,共110頁。

李元希、盧詩丁、石同生、饒瑞鈞(2002)集集地震南段地表破裂的變形機制-逆斷層-走向滑移斷-走向滑移斷層板塊(TFT)三接點模式。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彙刊,第十五號,第87-101頁。

李彥良(2001),921集集地震地震斷層研究,成功大學地球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共99頁。

李泰慶(2005),大尖山斷層帶之淺部構造特徵,中正大學應用地球物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共83頁。

林啟文、盧詩丁、黃文正、石同生、張徽正(2001)車籠埔斷層 (濁水溪以南) 及大尖山斷層地質調查。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年報,八十八下半年及八十九年度,第35-36頁。

林啟文、盧詩丁、黃文正、石同生、張徽正(2000)臺灣中部濁水溪以南地區的集集地震斷層與構造分析。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特刊,第十二號,第89-112頁。

林啟文、石同生、石瑞銓(2003)臺灣中部南投地區的大尖山斷層帶特性研究。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彙刊,第十六號,第53-72頁。

林啟文、盧詩丁、石同生、劉彥求、林偉雄、林燕慧(2007)大尖山斷層。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特刊,第十七號,第43-60頁。

林朝棨(1957) 臺灣地形。臺灣省文獻委員會,共424頁。

侯進雄、陳于高、林啟文、陳建良、胡植慶、王菁穗(2004)嘉義梅山斷層、九芎坑斷層與大尖山斷層區域地殼變形研究。「九十三年度中國地質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與「第五屆海峽兩岸三地暨世界華人地質科學研討會」論文摘要。

陳于高、徐澔德、賴光胤、王昱、莊昀叡、陳文山(2002)階地變形和活動構造:以南投東埔蚋溪為例。中國地質學會九十二年年會論文集,第12-14頁。

陳文山、李昆杰、李龍昇、張憲卿(2002)車籠埔–大尖山斷層的歷史地震記錄。地質,第21卷第2期,第53-60頁。

陳文山、楊志成、楊小青、顏一勤(2004)大尖山斷層-觸口斷層-崙後斷層的構造特性。「九十三年度中國地質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與「第五屆海峽兩岸三地暨世界華人地質科學研討會」論文摘要。

陳平護, 葛岳淵(2004)臺灣西南部活斷層之地電研究(一)觸口、梅山與大尖山斷層。「九十三年度中國地質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與「第五屆海峽兩岸三地暨世界華人地質科學研討會」論文摘要。

張國楨等(2013)近斷層高精度地形資料之判釋與分析(3/4),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報告第102-08號。

張國楨等(2014)近斷層高精度地形資料之判釋與分析(3/4),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報告第103-08號。

張徽正、林啟文、陳勉銘、盧詩丁(1998) 台灣活動斷層概論,五十萬分之一臺灣活動斷層分布圖說明書,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特刊第十號,共103頁。

黃國聰(1996) 台灣西南部麓山帶構造地形之初步研究。中央大學碩士論文,共114頁。

黃鑑水、張憲卿、劉桓吉(1994)台灣南部觸口斷層地質調查與探勘。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彙刊,第九號,第29-50頁

葛岳淵(2010)車籠埔斷層與梅山斷層之地電研究。國立中央大學地球物理研究所,共 134 頁。

楊貴三(1986)臺灣活斷層的地形學研究-特論活斷層與地形面的關係。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博士論文,共178頁。

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1999a)大尖山斷層沿線地表破裂分布圖,比例尺二萬五千分之一。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出版。

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2000)九二一地震地質調查報告。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出版。

劉桓吉、李錦發(1998)雲林圖幅及說明書,五萬分之一臺灣地質圖,第三十八號。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出版。

劉彥求、林啟文、石瑞銓、陳平護 (2004)臺灣中部大尖山斷層的構造特性研究。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特刊第十五號—活動斷層與地震地質專輯(二),第69-83頁。

劉彥求、顏一勤、黃志遠、盧詩丁(2014)臺灣中部大尖山斷層南段新近鑽探調查研究。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特刊第二十八號—新期構造研究專輯(四),第19-42頁。

謝凱旋、洪崇勝(2010)臺灣西南部麓山帶地層與盆地架構:西南部部麓山帶的地層系統和對比問題。第6屆臺灣地層研討會論文集,第45-53頁。

顏一勤(2013)鹿野及大尖山斷層補充地質調查案,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