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經濟部地質調查及礦業管理中心 臺灣活動斷層

認識活動斷層

:::

玉里斷層

玉里斷層,為左移斷層兼具向東逆移分量,呈北北東走向,由花蓮縣瑞穗鄉瑞良村向南延伸至玉里鎮長良里(圖1),長約26公里。玉里斷層是1951年11月25日縱谷中部地震的地震斷層(徐鐵良,1955),2022年9月18日池上地震時,玉里鎮大禹里以南斷層沿線也產生地表破裂,而在長良里產生3公里長的新斷層,大禹里產生延伸750公尺的新斷層。

總結與評估

玉里斷層,在舞鶴礫岩沉積後才活動,1951年11月25日花東縱谷中段地震時,形成地表破裂現象;2022年9月18日池上地震時,從大禹以南也同樣產生地表破裂現象,在樂樂溪至秀姑巒溪之間的長良地區,形成3公里新斷層,在大禹里形成長度約750公尺的新斷層。玉里斷層,可能是位於中央山脈板岩層與花東縱谷縫合帶之間的斷層,列為第一類活動斷層。

玉里斷層條帶地質圖
玉里斷層條帶地質圖 (1/2)。(座標系統:TWD67)
玉里斷層條帶地質圖
玉里斷層條帶地質圖 (2/2) 。(座標系統:TWD67)

台灣省氣象所(1952)中華民國41年地震報告。台北,83頁。

大江二郎(1939)台東圖幅,比例尺十萬分之一。臺灣總督府殖產局。

王源、楊昭男、陳文山(1992)玉里圖幅及說明書,五萬分之一臺灣地質圖第48號。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共81頁。

石再添、張瑞津、黃朝恩、石慶得、楊貴三、孫林耀明(1983)臺灣北部與東部活斷層的地形學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地理研究報告,第9期,第20-72頁。

石瑞銓、陳平護、呂明達、陳文山(2004)地震地質調查及活動斷層資料庫建置計畫-淺層地球物理探勘(3/5),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研究報告,共185頁。

沈淑敏、張瑞津、楊貴三(2006)地震地質調查及活動斷層資料庫建置-活動構造地形及資料庫建置分析(2/2)。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研究報告。

林啓文、張徽正、盧詩丁、石同生、黃文正(2000)臺灣活動斷層概論,五十萬分之一台灣活動斷層分布圖說明,第二版。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特刊,第13號,共122 頁。

林啓文、陳文山、劉彥求、陳柏村(2009)台灣東部與南部的活動斷層,二萬五千分之一活動斷層條帶圖說明書。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特刊,第23號,共178頁。

林啓文、劉彥求、周稟珊、林燕慧(2021)臺灣活動斷層調查的近期發展。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彙刊,第34 號,第1-40 頁。

林啓文、周稟珊(2022)玉里斷層再次活動追蹤與啟示。地質,第41卷3-4期。

林朝棨(1957)臺灣地形,臺灣省通志稿,第一卷,第一冊,臺灣文獻委員會,424頁。

徐鐵良(1955)臺灣之地震。臺灣銀行季刊,第7卷,第2期,第148-164頁。

徐鐵良(1956)臺灣東部海岸山脈地質。臺灣省地質調查所彙刊,第8號,15-41頁。

陳文山(1988)臺灣東部海岸山脈沉積盆地之演化及其在地體構造上之意義。國立台灣大學地質學研究所博士論文,共304頁。

陳文山、王源(1995)臺灣東部海岸山脈地質。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出版,共101頁。

陳文山、林益正、顏一勤、楊志成、紀權窅、黃能偉、林啟文、林偉雄、侯進雄、劉彥求、林燕慧、石同生、盧詩丁(2008)從古地震研究與GPS資料探討縱谷斷層的分段意義。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彙刊,第20號,第165-191頁。

張瑞津、石再添、沉淑敏、張政亮(1992)花蓮縱谷北段河階的地形學研究。師大地理研究報告,第18期,第241-292頁。

張徽正、林啟文、陳勉銘、盧詩丁(1998)臺灣活動斷層概論,五十萬分之一台灣活動斷層圖說明書。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特刊,第10號,共103頁。

游明聖(1997)台東縱谷活動斷層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地質學研究所博士論文,共 141頁。

楊貴三(1986)台灣活斷層的地形學研究-特論活斷層與地形面的關係。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博士論文,共173頁。

楊昭男(1981)花蓮瑞穗地區大南澳片岩之岩相構造學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地質學研究所博士論文,共58頁。

楊蔭清(1953)41年來之花蓮地震。花蓮文獻,創刊號,67-71頁。

鍾令和(2003)1951年池上-玉里地震地表破裂與其所指示之新構造意義。國立臺灣大學地質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共 168頁。

黎明工程顧問公司(2021)110-111年活動斷層地下地質探查(1/2)成果報告書,共114頁。

Biq, C. (1965) The east Taiwan rift. Petrol. Geol. Taiwan, 4, 93-106.

Hsu, T.L. (1962) Recent faulting in the Longitudinal Valley of eastern Taiwan. Mem. Geol. Soc. China, 1, 95-102.

Hsu, T.L. and Chang, H.C. (1979) Quaternary faulting in Taiwan. Mem. Geol. Soc. China 3, 155-165.

Yang, C.N. and Wang, Y. (1985) Petrotectonic study on the Yuli belt of the Tananao Schist in the Juisui area, eastern Taiwan. Acta. Geol. Taiwanica, 23, 149-176.

York, J.E. (1976) Quaternary faulting in eastern Taiwan. Bull. Geol. Surv. Taiwan, 25, 63-75.
 

Bonilla, M. G. (1975) A review of recently active faults in Taiwan. U.S. Geological Survey, Open-File Report 75-41.

Hsu, T. L. (1962) Recent faulting in the Longitudinal Valley of eastern Taiwan: Mem. Geol. Soc. China, Vol. 1, P. 8.

石瑞銓、陳平護(2002)臺灣東部地區活動斷層地球物理探勘-活動斷層地球物理探勘計畫。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研究報告,共103頁。

余水倍(1989)臺東縱谷地區之地殼變形研究,國立中央大學地球物理研究所博士論文,共117頁。

沈淑敏 (2006)活動構造地形判釋及資料建置分析-地震地質調查及活動斷層資料庫建置。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研究報告,共97頁。
林啟文、陳文山、劉彥求、陳柏村(2009)臺灣東部與南部的活動斷層。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特刊,第23號,共178頁。

張竝瑜、郭陳澔、陳建志、陳文山(2015)活動斷層近地表構造特性調查(1/4)。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研究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