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經濟部地質調查及礦業管理中心 臺灣活動斷層

認識活動斷層

:::

米崙斷層

米崙斷層,為左移斷層兼具逆移分量,約呈南北走向,由花蓮縣七星潭海岸向南延伸至花蓮市美崙山西南側,長約8公里(Hsu, 1956)。本斷層又稱花蓮斷層(林朝棨,1962)或美崙斷層(楊貴三,1986)。

總結與評估

米崙斷層,是1951年地震的地震斷層,由地表破裂分析與地形分析結果,可能有多次活動的跡象。以往曾經將斷層向南延伸至木瓜溪附近,而由近期的地形地質與地球物理探勘結果,在吉安鄉就沒有發現斷層存在的證據。由測量結果顯示米崙斷層為左移兼具逆移形式,暫列第一類活動斷層。

米崙斷層條帶地質圖
米崙斷層條帶地質圖。(座標系統:TWD67)

本文PDF

完整資訊

California Department of Conservation (2015) The Alquist-Priolo Earthquake Fault Zoning Act.

鍾令和、石同生、劉彥求、許文靈、謝中敏、吳文綜(2004)米崙斷層調查。活動斷層精查報告,網路版。

Chi, W.R., Huang, H.M., Wu, J.C. (1983) Ages of the Milun and Pinanshan conglomerates and their bearings on the Quaternary movement of eastern Taiwan, Proceedings of the Geological Society of China, 26, 67-75.

Hsu, L. and Bürgmann, R. (2006) Surface creep along the Longitudinal Valley fault, Taiwan from InSAR measurements.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33, L06312.

Hsu, T.L. (1962) Recent faulting in the Longitudinal Valley of eastern Taiwan. Memoir of the Geological Society of China, 1, 95-102.

Konishi, K., Omura, A., and Kimura, T. (1968) 234U-230Th dating of some late Quaternary coral limestones from southern Taiwan(Formosa). Geology and Palaeontology of Southeast Asia, 5, 211-224.

Lin, C.C. (1969) Holocene geology of Taiwan. Acta Geology Taiwan 13, 83-126.

Peng, T.H., Li, Y.H., and Wu, F.T.(1977) Tectonic uplift rates of the Taiwan island since the early Holocene. Memoir of the Geological Society of China, 2, 57-69.

Yamaguchi, M., and Ota, Y. (2004) Tectonic interpretations of Holocene marine terraces, east coast of Coastal Range, Taiwan. Quaternary International, 115-116, 71-81.

Yu, S.B. D. D. Jackson, G. K. Yu, and C. C. Liu (1990) Dislocation model for crustal deformation in the Longitudinal Valley area, eastern Taiwan. Tectonophysics, 183, 97-109.

Yu, S.B., and L.C. Kuo (2001) Present-day crustal motion along the Longitudinal Valley fault, eastern Taiwan: Tectonophysics, 333, 199-217.

石再添、張瑞津、黃朝恩、石慶得、楊貴三、孫林耀明(1983)臺灣北部與東部活斷層的地形學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地理研究報告,第9期,20-72頁。

石瑞銓、陳平護(2001)活動斷層地球物理探勘計劃(4/5)-臺灣東部地區活動斷層地球物理探勘。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103頁。

石瑞銓、陳平護、呂明達、陳文山(2004)地球物理探勘計畫(3/5),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研究報告,第93-7號,共185頁。

何邦碩(1974)花蓮近海海域地球物理初步測勘。海洋彙刊,第12期,第39-47頁。

余水倍(1989)臺東縱谷地區之地殼變形研究。國立中央大學地球物理研究所博士論文,共117頁。

沈淑敏、張瑞津、楊貴三、古念偉、蘇惠貞(2006)活動構造地形判釋及資料建置分析(2/2),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報告,第95-13號,共174頁。

林啟文、陳文山、劉彥求、陳柏村(2009)臺灣東部與南部的活動斷層-二萬五千分之一活動斷層條帶地質圖說明書,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特刊,第23號,共178頁。

林啟文、盧詩丁、陳文山(2012)臺灣活動斷層分布圖2012年版說明書。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特刊,第26號,共1-30頁。

林朝棨(1957)臺灣地形。臺灣省文獻委員會,共423頁。

林朝棨(1962)花蓮地方的第四系-臺灣之第四紀研究(三)。國家長期發展科學委員會研究報告,共42頁。

徐鐵良(1955)臺灣之地震,臺灣銀行季刊,第七期,第39-63頁。

張國楨、徐澔德、詹瑜璋、陳柔妃、葉恩肇、賴光胤(2014)近斷層高精度地形資料之判釋與分析(4/4),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報告,第103-5號,共260頁。

張國楨、徐澔德、詹瑜璋、陳柔妃、葉恩肇、賴光胤(2014)近斷層高精度地形資料之判釋與分析總報告,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報告,共329頁。

張舜傑(1994)以淺層反射震測法調查花蓮市地區地下地質構造。國立中央大學地球物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共109頁。

陳文山、顏一勤、陳勇全、蔡坤智、朱耀國、楊志成、楊小青(2004)地震地質調查及活動斷層資料庫建置計畫-槽溝開挖與古地震研究計畫(3/5),二、花蓮市米崙斷層古地震研究,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報告,第93-6號,共19頁。

陳文山、顏一勤、陳勇全(2005)地震地質調查及活動斷層資料庫建置計畫-槽溝開挖與古地震研究計畫(4/5),一、槽溝開挖與古地震研究,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報告,第94-08-1號,共165頁。

陳文山、陳于高、楊小青(2006)地震地質調查及活動斷層資料庫建置-槽溝開挖與古地震研究計畫總報告(5/5)。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研究報告,共133頁。

陳文山、游能悌、楊小青(2012)斷層活動特性分析與評估(2/4)。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報告,第101-9號,共130頁。

陳文山、陳于高、楊小青(2014)斷層活動特性分析與評估總報告。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報告,共189頁。

陳俊甫(2013)臺灣東部縱谷北端區域的地震構造特性,國立臺灣大學地質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共112頁。

陳嘉俞(2009)臺灣花蓮北部的新構造與近期地殼變形運動。國立臺灣大學地質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共107頁。

湯捷喜(1951年11月10日)花蓮地震說明圖,新生報,第3版。

新生報(1951年11月9日)花蓮測候所長詳談斷層情形,第3版。

楊貴三(1986)臺灣活斷層的地形學研究-特論活斷層與地形面的關係。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博士論文,共178頁。

楊蔭清(1953)四十一年來之花蓮地震。花蓮文獻,創刊號,67-71頁。

經濟部(2014)活動斷層地質敏感區劃定計畫書-F0001車籠埔斷層,共31頁。

董倫道、陳文山、李奕亨(2007)地震地質調查及活動斷層資料庫建置:淺層地球物理探勘(總報告)。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報告,第95-9號,共221頁。

廖宏祥(2006),米崙斷層淺層震測研究,國立中正大學地震研究所碩士論文,共82頁。

廖昱茨(2014)利用持久散射體雷達干涉技術與ALOS影像探討臺灣東部縱谷斷層北段的分段特性,國立臺灣大學地質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共98頁。

臺灣省氣象所(1952)民國四十年地震報告,共83頁。

劉啟清(1988)臺灣地區地殼變動對驗潮紀錄的影響。第二屆臺灣地區地球物理研討會論文集,第324-331頁。

鄭世楠、余騰鐸、葉永田、張建興(1997)1951年花蓮-臺東地震系列之重定位。紀念臺灣地區氣象測報一百年-天氣分析與預報研討會 海象與地震論文彙編,第690-699頁。

盧志恆(2009)應用永久散射體差分干涉法探討花蓮市區斷層活動與地表變形,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自然科學系碩士論文,共85頁。

聯合報(1951年11月10日)花蓮地震疑竇確定為斷層地震測後所實地調查結果,第3版。

顏君毅、陳怡安、張中白、盧志恆(2012)臺灣東部縱谷與海岸山脈北段之現今地表變形-永久散射體差分干涉觀測成果。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特刊,第26號,第169-18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