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經濟部地質調查及礦業管理中心 臺灣活動斷層

認識活動斷層

:::

旗山斷層

旗山斷層,為逆移斷層,呈北東走向,由高雄縣旗山鎮附近向南延伸至高雄縣仁武附近(圖11.1),長約30公里(吉田要,1932;鳥居敬造,1933;耿文溥,1967;Tsan and Keng, 1968)。以往認為斷層向北連接內英斷層(大井上義近等,1928),最近的調查結果顯示兩斷層的特性不同(陳文山等,2005b)。有關內英斷層的特性將附載於後。

總結與評估

旗山斷層,為逆移斷層,呈東北走向,由一個主斷層以及多個分支斷層組成的斷層變形帶,變形帶寬度約40-400公尺之間,主斷層的變形帶寬度為9-30公尺。旗山斷層主斷面擦痕及斷層帶中破裂面上的擦痕,均反應斷層的運動形式為逆滑兼具左滑性質。旗山斷層近期的大地測量結果,仍有明顯的壓縮量,顯現逆移斷層的特性。

旗山斷層截切全新世的砂礫石層,改列第一類活動斷層。

旗山斷層條帶地質圖
旗山斷層條帶地質圖。(座標系統:TWD67)

本文PDF

完整資訊

陳柏村、劉彥求、林啟文、陳建良、張雲翔、衣德成、陳文山、黃能偉、楊志成、游能悌、周飛宏、顏一勤、宋時驊、楊小青,活動斷層-旗山斷層調查。活動斷層精查報告,網路版。

陳柏穎 、王建智、李德河、吳建宏、柯武德,高雄中寮山附近軟岩地盤變動模擬之研究。2012 Taiwan Rock Engineering Symposium (2012 TRES)October, 25-26, 2012 NUU, Miaoli, Taiwan.

Bonilla, M.G. (1975) A review of recently active faults in Taiwan. U.S. Geological Survey Open-File Report, 75-41, 58pp.

Bos, A.G., Spakman, W. and Nyst, M.C.J. (2003) Tour: Geophys. RES., 108, B10, 2458.

Chi, W.R. (1979) A biostratigraphic study of the Late Neogene nannofossils: Petrol. Geol. Taiwan, 17, 89-98.

Chiang, C.S., Yu, H.S., Chou, Y.W. (2004) Characteristics of the wedge-top depozone of the southern Taiwan foreland basin system: Basin Research, 16, 65-78.

Ching, K.E., Rau, R.J., Lee, J.C. and Hu, J.C, (2007)Contemporary deformation of tectonic escapein SW Taiwan from GPS observations, 1995-2005, Earth Planet. Sci. Lett., 262, pp. 601-619.

Hsieh, S.H. (1970) Geology and gravity anomalies of the Pingtung Plain, Taiwan: Proc, Geol. Soc. China, 13, 76-89.

Hsu, T.L. and Chang, H.C., 1979. Quaternary faulting in Taiwan. Mem. Geol. Soc. China, 3, 155-165.

Hu, J.C., Angelier, J., Lee, C.T., Chu, H.T. and Byrne, B.(1997.)Kinematics of convergence, deformation and stress distribution in the Taiwan collision area: A 2-D finite element numerical modeling. Tectonophysics, 255: 243-268.

Hu, J.C., Yu, S.B., Angelier, J. and Chu, H.T.(2001) Active deformation of Taiwan from GPS measurements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s. J.G.R., 106, B2: 22650-2280.

Hu, J.-C., Hou, C.-S., Shen, L.-C., Chan, Y.-C., Chen, R.-F., Huang, C., Rau, R.-J., Lin, C.-W., Huang, M.-H., and Nien, P.-F.(2004)Fault activity and lateral extrusion inferred from velocity field revealed by GPS measurements in the Pingtung area of southwestern Taiwan. J. Asian Earth Sci.,in press.

Hu, J.C., Hou, C.S., Shen, L. C., Chan, Y.C., Chen, R. F., Huang, C., Rau, R. J., Chen, K.H., Lin, C.W., Huang, M.H. and Nien, P.F. (2007)Fault activity and lateral extrusion inferred from velocity field revealed by GPS measurements in the Pingtung area of southwestern Taiwan,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 no.31, pp.287-302.

Huang, T. (1977) Late Neogene planktonic foraminiferal biostratigraphy of the Tainan foothills region, Tainan, Taiwan: Petrol. Geol. Taiwan, 14, 121-145.

Huang, T. (1978) Significant new look on the Tertiary Stratigraphy of Taiwan: Petrol. Geol. Taiwan, 15, 167-179.

Lacombe, O., Mouthereau, F., Angelier, J., Deffontaines, B. (2001) Structural, geodetic and seismological evidence for tectonic escape in SW Taiwan: Tectonophysic, 333, 323-345.

Lacombe, O., Mouthereau, F., Deffontaines, B. and Angelier, J., 1999. Geometry and Quaternary kinematics of fold-and-thrust units of southwestern Taiwan. Tectonics, 18, 6: 1198-1223.

Lu, C.Y. and Malavieille, J. (1994) Oblique convergence, indentation and rotation tectonics in the Taiwan Mountain Belt: insight from experimental modeling: Earth Plan. Sci. Lett. 121, 477-494.

Lundberg, N., Reed, D.L., Liu, C.S. and Lieske, J. (1992) Acta Geol. Taiwanica, 30, 131-140.

Mouthereau, F., Lacombe, O., Deffontaines, B., Angelier, J., Brusset, S. (2001) Deformation history of the southwestern Taiwan foreland thrust belt: insight from tectono-sedimentary analyses and balanced cross-section: Tectonophysics, 333, 293-322.

Shimaki, K., and Nakata, T. (1960) Time-predictable recurrence model for large earthquakes: Geophy. Reser. Letters, 7, 279-282.

Sun, S.C. (1965) Geology and petroleum potentialities of the Chingshui- Yuanlin area, Taiwan: Petrol. Geol. Taiwan, 4, 161-173.

Tsan,S.F. and Keng,W.P.(1968)The Neogene rocks and major structural feature of southwestern Taiwan. Proc.Geol.Soc.China, 2,13-41.

Tsan, S.F. and Keng, W.P. (1968) The Neogene rocks and major structural features of southwestern Taiwan: Proc. Geol. Soc. China, 11, 45-49.

Wang, S. (1976) ERTS-1 satellite imagery and its application in regional geologic study of southwestern Taiwan: Petrol. Geol. Taiwan, 13, 37-57.

Yu, H.S., and Lu, J.C. (1995) Development of the shale diaper-controlled Fangliao Canyon on the continental slope off southwestern Taiwan: Jour. Southeast Asian Ear. Sci, 11, 4, 265-276.

Yu, S.B., Chen,Y.S. and Kuo, L.C., 1997. Velocity field of GPS stations in Taiwan area. Tectonophysics, 274: 41-59.

中、日文參考資料

九二一集集大地震專輯(2000)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

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2003)高雄都會區工程地質調查研究. 九十二年度(4/5),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報告92-13號,共214頁。

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2004)地震地質調查及活動斷層資料庫建置計畫,活動斷層監測系統計畫。

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2004)美濃五萬分之一地質圖測製-美濃圖幅說明書,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共45頁。

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2009)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特刊第23號:臺灣東部與南部的活動斷層,第111-132頁。

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2010)地震地質與地變動潛勢分析-地變動監測分析(4/4),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報告第 99-10 號,共 290頁。

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2012)重要活動斷層調查特性研究-近斷層高精度地形資料之判釋與分析(2/4),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報告,共 219頁。

中國石油公司臺灣油礦探勘總處(1989a)比例尺十萬分之一地質圖-臺南幅。

中國石油公司臺灣油礦探勘總處(1989b)比例尺十萬分之一地質圖-高雄幅。

中國石油公司臺探總處(1992)高雄地質圖(1:100,000)。 中國石油公司。

中國石油公司臺探總處(1992)高雄-屏東地質圖(1:100,000)。中國石油公司。

中華顧問工程司(1992)第二高速公路後續計畫,田寮-燕巢段初步設計階段,地質調查工作報告。中華民國交通部國道新建工程局,共147頁。

王鑫(1986)泥火山地景保留區調查報告。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石瑞銓、王維豪、李元希(2010)斷層帶地下構造調查研究(4/4)。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報告,99 年度,第99-11號,共132頁。

臺灣世曦工程顧問股份有限公司(2011)國道3號田寮3號高架橋及中寮隧道安全檢測、監測技術服務委外地質調查及評估工作。臺灣世曦工程顧問股份有限公司。

交通部臺灣區國道新建工程局,第二高速公路後續計畫田寮—燕巢段初步設計階段地質調查工作報告書。交通部臺灣區國道新建工程局

交通部臺灣區國道新建工程局,田寮—燕巢段第C377 標中寮隧道、中寮第一、二及三號高架橋工程地質鑽探報告書。

交通部臺灣區國道新建工程局,田寮—燕巢段第 C377 標中寮隧道、中寮第一、二及三號高架橋工程竣工報告書。

吉田要(1931a)狗氳氤附近地形及地質圖,比例尺一萬分之一。臺灣總督府殖產局。

吉田要(1931b)深水附近地形及地質圖,比例尺一萬分之一。臺灣總督府殖產局。

吉田要(1932)高雄州旗山南西部油田調查報告及旗山南西部油田地質圖(三萬分之一)。臺灣總督府殖產局,第610號,162頁。

沈里俊(2003)利用GPS衛星測量在高雄屏東地區地殼變形觀測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地質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共114頁。

李德河、陳柏穎(2009)地下開發與防災之創新科技研究-子計畫一:地下岩盤受震特性之研究總結報告書。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報告。

沈淑敏、張瑞津、楊貴三、林雪美、林宗儀(2006)地震地質調查及活動斷層資料庫建置計畫:活動構造地形判釋及資料庫建置分析總報告。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報告。

宋國城(1998)臺灣的活斷層研究規劃報告書。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共154 頁。

宋國城(2003)有關旗山斷層的一些新觀察。第十屆臺灣地區地球物理研討會論文集,第430-431頁。

宋國城、林慶偉、林偉雄、林文正(2000)甲仙圖幅。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出版,共51頁。

宋國城、陳力、陳彥傑(2005)有關旗山斷層的一些新觀察。地質,23 卷第三期,31~40頁。

宋國城、魏聲錕、袁彼得(1999)美濃水庫地質構造特性研究。經濟部水資源局。

宋國城、魏聲錕、盧佳遇(2003)旗山-六龜之間的新期構造運動初探。九十二年度中國地質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 p46。

沈里俊(2003)利用GPS衛星測量在高雄屏東地區地殼變形觀測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地質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德河、陳柏穎(2009),地下開發與防災之創新科技研究-子計畫一:地下岩盤受震特性之 研究總結報告書。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報告。

吳旻諭(2005)旗山斷層在高雄地區-大社、仁武及鳥松地區之斷層分布研究。私立義守大學土木與生態工程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共139頁。

吳唐竹(2003)烏山頂泥火山噴發活動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共97頁。

吳榮章、梅文威(1985)高雄縣旗山至鳳山地區新第三紀及第四紀地層之生物地層與古沉積環境。探採研究彙報,第 8 期,第 58- 75 頁。

吳榮章、梅文威(1992)高雄縣旗山到鳳山地區生物地層與古沉積環境研究。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特刊,第六號,第263-295頁。

吳樂群(1993)臺灣南部旗山地區上部新第三系及第四系之沈積層序與演化。臺灣大學地質研究所博士論文,共212頁。

林啟文、張徽正、盧詩丁、石同生、黃文正(2000)臺灣活動斷層概論第二版,五十萬分之一臺灣活動斷層分布圖說明。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特刊,第十三號,共122 頁。

林啟文、陳文山、劉彥求、陳柏村(2009)臺灣東部與南部的活動斷層—二萬五千分之一活動斷層條帶地質圖說明書。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特刊,第23號,第111-132頁。

林啟文、洪國騰(2012)五萬分之一臺灣地質圖幅暨說明書:圖幅第五十七號,美濃。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共73頁。

林啟文(2013)五萬分之一臺灣地質圖幅暨說明書:圖幅第五十六號,旗山。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出版,共57頁。

林朝棨(1957)臺灣地形。臺灣文獻委員會,424頁。

林殿順(1991)臺灣西南部麓山帶上新-更新統之沉積岩相與沉積環境演化。國立臺灣大學地質研究所碩士論文,共93頁。

侯進雄、陳建良、王菁穗、謝中敏、鍾瑋、鍾令和、陳彥甫(2004)臺南西南地區地表斷層監測之近況與成果。2004年臺灣活動斷層與地震災害研討會,第46-61頁。

胡植慶(2004)高屏地區活動斷層之衛星定位系統測量。2004年臺灣活動斷層與地震摘害研討會,共10頁。

耿文溥(1965)臺灣南部甲仙及旗山間之地質。臺灣省地質調查所彙刊,第十四號,第1-13頁。

耿文溥(1981)臺南以東丘陵區之地質。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彙刊,第一號,第1-31頁。

徐鐵良(1984)地質與工程。中國工程師學會,共494頁。

陳幼欣(2004)美濃地區斷層活動性監測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地球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共81頁。

陳志雄、吳樂群、王源(1993)高雄地區旗山斷層兩側地層年代之探討。地質,第十三卷,第一期,第37-56頁。

陳文山、陳于高、楊小青(2005)地震地質調查及活動斷層資料庫建置計畫-槽溝開挖與古地震研究計畫(4/5),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研究報告,第94-7號,共165頁。

陳文山、陳于高、楊小青(2006)地震地質調查及活動斷層資料庫建置-槽溝開挖與古地震研究計畫(5/5)與總報告。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研究報告,第995-08號,共133頁。

陳文山、黃能偉、 楊志成(2011)臺灣西南部更新世沈積層序特性與前陸盆地演化。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特刊,第25號,第1-38頁。

陳柏村、林慶偉(2005)里港地區旗山斷層特性研究。中國地質學會九十四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第104頁。

陳柏村(2005)旗山斷層南段變形特性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地球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共109頁。

陳柏村(2009)臺灣南部旗山斷層的構造特性研究 。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彙刊,第22號,第63-98頁。

陳華玟、謝凱旋、何信昌(1998)五萬分之一臺灣地質圖及說明書:圖幅第六十一號,高雄第一版。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共47頁。

陳華玟、吳樂群、謝凱旋、何信昌(2001)五萬分之一臺灣地質圖及說明書:圖幅第六十一號,高雄第二版。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共57頁。

鳥居敬造(1933)高雄州旗山油田調查報告及旗山油田地質圖(三萬分之一)。臺灣總督府殖產局,第633號,36頁。

張李群(2014)以大地測量資料進行龍船斷層與旗山斷層行為分析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地球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共67頁。

張家鳳(2005)旗山斷層的淺層震測探勘。國立成功大學地球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共67頁。

張家鳳、孫鎮球(2005)旗山斷層的淺層震測探勘。中國地質學會九十四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第108頁。

張徽正、林啟文、陳勉銘、盧詩丁(1998)臺灣活動斷層概論。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103頁。

張鴻成(2005)旗山斷層左移或右移,中國地質學會九十四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第274頁。

傅式齊(1997)臺灣南部陸上及海域弧陸斜向碰撞及隱沒構造之演化,國立臺灣大學海洋研究所博士論文,共166頁。

黃旭燦(2003)臺灣中南部褶皺逆衝斷層地質構造特徵分析。國立中央大學地球物理研究所博士論文,共130頁。

飯塚保五郞(1928)臺灣油田地質概查報告-第六區油田。日本海軍省編,第115-146頁。

鄭宏祺(2000)臺灣西南部臺南至屏東地區地質構造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應用地質研究所碩士論文,共192頁。

蔡義本、王乾盈、李錫堤、許茂雄(1997)臺灣省中小學校園附近活斷層普查及防震對策研究報告。臺灣省政府教育廳,共274頁。

謝孟龍(2000)西南部泥岩區龍船斷層的構造特徵。中國地質學會八十九年年會大會手冊暨論文摘要,322-323 頁。

謝昭暉、吳旻諭(2005)旗山斷層在高雄地區-大社、仁武及鳥松地區之斷層分布研究。中國地質學會九十四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第107頁。

顏一勤(2011)100年度旗山斷層補充地質調查案報告書,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研究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