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活動斷層
劉彥求、許晉瑋、林啓文(2020)口宵里斷層之構造特性與活動調查。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特刊,第35號,第29-46頁。
六角兵吉和牧山鶴彥(1934)台南州玉井油田調查報告。臺灣總督府殖產局。
中國石油公司台灣油礦探勘總處(1989)十萬分之一地質圖-台南幅。中國石油公司出版。
史太克(1957)嘉義及新營東部麓山帶上新生代地層系統及對比。台灣石油地質討論會論文專輯(中國石油公司成立十週年紀念),第177-221頁。
石再添、張瑞津、鄧國雄、石慶得、楊貴三、許民陽(1984)臺灣西部與南部活動斷層的地形學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地理研究報告,第10號,第49-94頁。
石瑞銓、王維豪、李元希(2010)斷層帶地下構造調查研究(4/4)。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99年度報告第99-11號,共132頁。
何信昌(2005)新化圖幅及說明書,五萬分之一臺灣地質圖第50號。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共77頁。
吳榮章(1982)台南縣龜丹溪剖面之生物地層及其沉積環境。中油探採研究彙報,第5期,第57-90頁。
吳榮章(1984)台南縣曾文溪剖面之生物地層及古沉積環境。油探採研究彙報,第7期,第33-51頁。
宋國城、林慶偉、林偉雄、林文正(2000),甲仙圖幅及說明書,五萬分之一臺灣地質圖第51號。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共57頁。
林啓文(2013)旗山圖幅及說明書,五萬分之一臺灣地質圖第56號。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共93頁。
林啓文、張徽正、盧詩丁、石同生、黃文正(2000)臺灣活動斷層概論,第二版,五十萬分之一臺灣活動斷層分布圖說明。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特刊,第13號,共122頁。
林啓文、盧詩丁、石同生、劉彥求、林偉雄、林燕慧(2007)臺灣西南部的活動斷層:二萬五千分之一活動斷層條帶圖說明書。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特刊,第17號,共141頁。
林啓文、盧詩丁、陳文山(2012)臺灣活動斷層分布圖2012年版說明書。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特刊,第26號,共1-30頁。
林殿順(1991)臺灣西南部麓山帶上新−更新統之沉積岩相與沉積環境演化。臺灣大學地質研究所碩士論文,共93頁。
紀文榮(1978)台南麓山帶地區之超微體生物地層研究。台灣石油地質,第15號,第89-125頁。
邵屏華、高銘健(2009)中埔地質圖幅及說明書,五萬分之一臺灣地質圖第45號。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
胡植慶、劉啟清、饒瑞鈞、李元希、鄭錦桐、張午龍、陳卉瑄、景國恩、唐昭榮(2012)斷層活動性觀測研究第二階段−斷層監測與潛勢分析研究,第二階段總結報告書。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委託研究報告,共422頁。
胡植慶、劉啟清、楊燦堯、景國恩、鄭錦桐、陳宏宇、吳善薇、唐昭榮、劉聰桂、郭明錦、饒瑞鈞、李元希、張午龍、李建成、邵國士、林柏伸、顏銀桐、謝銘哲、李易叡、王順民、黃鐘、傅慶州、范愷軍(2016)斷層活動性觀測研究第三階段−斷層整合性觀測與潛勢分析總報告。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共450頁。
耿文溥(1981)台南以東丘陵區之地質。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彙刊,第1號,第1-31頁。
徐兆祥、紀文榮、詹永光、劉傳村(1980)台灣南部嘉南麓山區新第三紀地層對比與儲聚油氣關係之研究。中國石油公司未刊報告。
陳文山、黃能偉、楊志成、游能悌、周飛宏、顏一勤、宋時驊、楊小青(2003)槽溝開挖與古地震研究計畫(2/5):七、烏山頭斷層條帶地質圖。
鳥居敬造(1932)台南州新化油田調查報告。臺灣總督府殖產局,609號,共29頁。
黃能偉(2001)台灣西南部左鎮地區層序地層之初探。國立臺灣大學地質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共120頁。
黃旭燦、楊耿明、吳榮章、丁信修、李長之、梅文威、徐祥宏(2004)臺灣西部麓山帶地區地下構造綜合分析。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報告,第93-13號,共59頁。
景國恩、胡植慶、陳宏宇、張午龍、鄭凱謙、莊昀叡(2019)斷層活動性觀測研究第四階段-地表變形觀測資料處理分析與斷層模型反演評估(3/4)。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報告,計畫編號:108-5226904000-05-01,共269頁。
楊志成(2007)台灣嘉南地區的發震構造分析及其前緣斷層的長期滑移速率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地質科學研究所博士論文,共116頁。
謝凱旋、洪崇勝(2010)臺灣西南部麓山帶地層與盆地架構︰西南部麓山帶的地層系統和對比問題。第6屆臺灣地層研討會論文集,第45-5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