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經濟部地質調查及礦業管理中心 臺灣活動斷層

認識活動斷層

:::

新竹斷層

新竹斷層,為逆移斷層,由新竹市西方向東延伸至頭前溪南岸,約呈東西走向,長約9公里(Pan, 1965;石再添等,1985)。

總結與評估

新竹斷層具有地形特徵,但缺乏出露地表的證據。由地質鑽探結果顯示,斷層截切更新世晚期的地層,並造成淺部岩層高角度傾斜,因此可能為盲斷層形式或斷層被新期沖積層所掩覆。微震觀測結果顯示,靠近新竹都會區下方沒有明顯微震活動;大地測量結果顯示,斷層兩側的水平位移速度變化不顯著,但有右移趨勢。

新竹斷層可能截切更新世晚期階地堆積層,暫列第二類活動斷層。

新竹斷層條帶地質圖
新竹斷層條帶地質圖。圖中指示鑽探井位與地球物理測線位置。(座標系統:TWD67)

本文PDF

完整資訊

California Department of Conservation(2015) The Alquist-Priolo Earthquake Fault Zoning Act.

Janine Kerr, Simon Nathan, Russ Van Dissen, Peter Webb, David Brunsden and Andrew King(2003)Planning for development of land on or close to active. 

石同生、盧詩丁、林啟文、陳致言、黃文正、李元希、謝孟龍(2000)活動斷層-新竹斷層調查。活動斷層精查報告,取自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全球資訊網。

Bonilla, M.G. (1975) A review of recently active faults in Taiwan. U.S. Geological Survey Open-File Report, 75-41, 58pp.

Chang, S. L. (1972) Subsurface Geologic Study of the Hsinchu Basin, Taiwan. Petroleum Geology Taiwan, 10, 63-78.

Chen, R.C., Huang, S.T., Shen, H.C., Chi, W.R. (1994) The Structural Geology Relating to Petroleum Habitats of the Kuanyin and Uplift and Its Neighboring, Basins. Petroleum Geology Taiwan, 29, 75-104.

Chen, Y.G., Shyu, J.B.H., Ota, Y., Chen, W.S., Hu, J.C., Tsai, B.W., Wang, Y. (2004) active structures as deduced from geomorphic features a case in Sinchu area, northwestern Taiwan, Quaternary International, 115-116. 189-199.

Chi, W. R. and Huang, H. M. (1981) Nannobiostratigraphy and paleoenvironments of the late Neogene sediments and their tectonic implications in the Miaoli area, Taiwan. Petroleum Geology Taiwan, 18, 111-129.

Chiang, S. C. (1974) A study on the CDP seismic records in the Kengtzukou Structure, Hsinchu, Taiwan. Petroleum Geology Taiwan, 11, 197-210.

Chiu, H.T. (1970) Structure features of the area between Hsinchu and Taoyuan, northern Taiwan, Mem. Geol. Soc. China, 13, 63-75.

Chung, C.T. (1963) A study of the geology and petroleum potentialities of the Paoshan and Chingtsaohu area, Hsinchu. Petroleum Geology Taiwan, 2, 221-240.

Chou, J. T. (1973) Sedimentology and paleogeography of the upper Cenozoic system of western Taiwan. Proc. Geol. Soc. China, 16, 111-143.

Chou, J. T. (1977) Sedimentology and paleogeography of the Pleistocene Toukoshan Formation in western Taiwan, Petroleum Geology Taiwan, 14, 25-36.

Huang, S.T., Chen, R.C., Chi, W.R. (1993) Inversion Tectonics and Evolution of the Northern Taihsi Basin, Taiwan, Petroleum Geology Taiwan, 28, 15-46.

Huang, T. and Huang, T. C. (1977) Neogene Stratigraphy of Taiwan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Microfossils and Magnetostratigraphy. The 1st Petroleum Conference and Exhibition, Asean Council on Petroleum, Jakarta, Indonesia, 1-21.

Huang, T. and Huang, T. C. (1984) Neogene biostratigraphy of Taiwan: Contri. to biostratigraphy and chronology. Pacific Neogene datum planes. 209-216. University of Tokyo Press.

Ku, C. C. (1963) Photogeologic study of terraces in northwestern Taiwan. Proc. Geol. Soc. China, 6, 51-60.

Lee, C.I., Chang, Y.L., Mao, E.W., Tseng, C.S. (1993) Fault reactivation and structural inversion in the Hsinchu-Miaoli area of northern Taiwan, Petroleum Geology Taiwan, 28, 47-58.

Lin, A. T. and Watts, A. B. (2002) Origin of the West Taiwan basin by orogenic loading and flexure of a rifted continental margin.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107, B9, ETG2-1~2-17.

Lin, A. T., Watts, A. B., Hesselbo, S. P. (2003) Cenozoic stratigraphy and subsidence history of the South China Sea margin in the Taiwan region. Basin Research, 15 (4), 453-478.

Lin, C. C. (1935) Stratigraphical studies of the younger Tertiary and Pleistocene Formations of Toyohara District, Taityu Prefecture, Taiwan (Formosa).

Memoirs of the Faculty of Science and Agriculture, Taihoku Imperial University,13 , 3, 13-30.

Meng, C. Y. (1965) Lateral movement in the northern half of western Taiwan. Petroleum Geology Taiwan, 4, 89-92.

Namson, J. (1984) Structure of the western foothills belt, Miaoli-Hsinchu area, Taiwan: (III) central part, Petroleum Geology Taiwan, 20, 35-52.

Pan, Y. S. (1965) Interpretation and seismic coordination of the bouguer gravity anomalies obtained in Northwestern Taiwan. Petroleum Geology Taiwan, 4 , 287-301.

Shen, H. C., Huang, S. T., Tang, C. H., Hsu, Y. Y. (1996) Geometrical Characteristics of Structural Inversion on the Offshore of Miaoli, Taiwan. Petroleum Geology Taiwan, 30 , 79-110.

Sun, S. C. (1962) Photogeologic interpretation of the Kengtzukou antucline, Hsinchu, Taiwan. MR. K. Y. King’s 60th Birthday Jubilee, Petroleum Geology Taiwan, 1 , 127-134.

Suppe, J. and Namson, Jay (1979) Fault-bend origin of frontal folds of the western Taiwan Fold-and-thrust Belt: Petroleum Geology Taiwan, 16 , 1-18.

Tang, C.H. (1963) Geology and oil potentialities of the Hukou Anticline, Hsinchu. Petroleum Geology Taiwan, 2, 241-252.

Tang, C. H. (1968) Photogeological observations on the low hilly terrain and coastal plain area of Hsinchu, Taiwan. Petroleum Geology Taiwan, 6, 71-79.

Tang, C.H., Hsu, C.H. (1970) Subsurface geology and petroleum deposits in the Hsinchu area. Petroleum Geology Taiwan, 7, 89-101.

Teng, L. S. (1992) Geotectonic evolution of Tertiary continental margin basins of Taiwan. Petroleum Geology Taiwan, 27 , 1-19.

Yang, K.M., Wu, J.C., Ting, H.H., Wang, J.B., Chi, W.R. (1994) Sequential deformation in foothills belt, Hsinchu and Miaoli areas: Implications in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Petroleum Geology Taiwan, 29, 47-74.

Yang, K.M., Wu, J.C., Wickham, J.S., Ting, H.H., Wang, J.B., Chi, W.R. (1996) Transverse structures in Hsinchu and Miaoli areas: Structural model and evolution in the foothills belt, northwestern Taiwan. Petroleum Geology Taiwan, 30, 111-150.

Yu, S.B., Chen, H.Y., Kuo, L.C. (1997) Velocity field of GPS stations in the Taiwan area, Tectonophysics, 274, 41-59.

Yu, H. S. and Chou, Y. W. (2001) Characteristics and development of the flexural forebulge and basal unconformity of Western Taiwan Foreland Basin. Tectonophysics, 333, 277-291.

大井上義近、千古好之助、飯塚保五郎、佐藤戈止、村山賢一(1928)臺灣油田地質概查報告。日本海軍省出版,共186頁(日文)。

大井上義近、掘內米雄(1928)臺灣油田地質概查圖(比例尺二十萬分之一)。臺灣總督府殖產局出版(日文)。

中國石油公司(1974)十萬分之一臺灣地質圖-苗栗幅。中國石油公司臺灣出版。

中國石油公司(1978)十萬分之一臺灣地質圖-桃園-新竹幅。中國石油公司出版。

丹桂之助(1933)臺灣新竹州竹東臺地之地形考察。地學雜誌,第46卷,536期,35-43頁(日文)。

丹桂之助、林朝棨(1934)關於觸口山層(二)。臺灣博物會報,第20卷,第130期,第40-45頁。

市川雄一(1931)竹東圖幅及說明書。臺灣總督府殖產局,第582號,共23頁。

石再添、鄧國雄、張瑞津、楊貴三(1985)竹東臺地的活斷層與地形面,地理學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第9期,1-16頁。

石瑞銓、王維豪、李元希(2009)地震地質與地變動潛勢分析–斷層帶地下構造調查研究(3/4)。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報告,第98-11號,共137頁。

石瑞銓、王維豪、李元希(2011)斷層帶地下構造調查研究(總報告)。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報告,共183頁。

江婉綺、劉桓吉(2011)新竹圖幅及說明書-第二版,五萬分之一臺灣地質圖,圖幅第6號。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共61頁。

江婉綺、陳柏村(2012)新竹斷層構造特性研究,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特刊,第26號,第53-74頁。

李元希、石同生、盧詩丁、林燕慧、林偉雄(2002)新城斷層與新竹斷層活動性研究。「臺灣之第四紀」第九次研討會,第12-15頁。

沈淑敏、張瑞津、楊貴三(2005)地震地質調查及活動斷層資料庫建置計畫-活動構造地形判釋及資料庫建置分析(1/2)。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報告,第94-13號,共98頁。

沈淑敏、張瑞津、楊貴三、古念偉、蘇惠貞(2006)活動構造地形判釋及資料建置分析(總報告)。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報告,共105頁。

林啟文、張徽正、盧詩丁、石同生、黃文正(2000)臺灣活動斷層概論第二版,五十萬分之一臺灣活動斷層分布圖說明。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特刊,第13號,共122頁。

林啟文、鍾瑋、侯進雄(2005)臺灣北部新竹斷層與新竹斷層的一些構造特性。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特刊,第16 號,第41-54 頁。

林啟文、盧詩丁、石同生、陳致言、林燕慧(2007)臺灣北部的活動斷層。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特刊,第19號,共130頁。

林啟文、盧詩丁、陳文山(2012)臺灣活動斷層分布圖2012年版說明書。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特刊,第26號,第1-30頁。

林朝棨(1933)關於臺灣產哺乳類化石的產出狀態。臺灣地學記事,第4卷,第5-6期,第39-41頁。

林朝棨(1951)新竹苗栗油田之幾個問題。臺灣鑛業,第3卷,第3-4期,第25-31頁。

林朝棨(1957)臺灣地形。臺灣省文獻委員會臺灣省通誌稿,卷一,土地志、地理篇,共423頁。

林朝棨(1963)臺灣之第四紀。臺灣省文獻委員會「臺灣文獻」,第14卷,第1-2期,第1-29頁。

林朝棨、周瑞燉(1974)臺灣地質。臺灣省文獻委員會出版,共450頁。

林燕慧、陳盈璇、侯進雄(2010)臺灣西北部之地殼變形研究。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特刊,第24號,171-188頁。

李重毅、邱翠雲、徐祥宏(1998)反轉構造之油氣探勘(二)坑子口構造之石油構造地質研究。探採研究彙報,第21期,第84-99頁。

李德河、鍾廣吉、古志生(2005)都會區地下地質與工程環境調查研究(第二期)-新竹、苗栗與臺南都會區地下地質與工程環境調查研究:新竹都會區(93-94年度)。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報告,共245頁。

何信昌(1994)苗栗圖幅及說明書。五萬分之一臺灣地質圖及說明書,第12號,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出版,共69頁。

何春蓀(1975)臺灣地質概論-臺灣地質圖說明書。經濟部,共153頁。

何春蓀(1982)臺灣地體構造的演變-臺灣地體構造圖說明書。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共110頁。

何春蓀(1986)臺灣地質概論-臺灣地質圖說明書。(增訂第二版)。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共163頁。

吳榮章、紀文榮、曾美惠、王明惠、蔡錦椿(2001)臺灣地區地下水觀測網九十年計畫水文地質調查研究-竹苗地區:有孔蟲、超微化石、孢粉分析及地球物理探測之地層對比研究。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報告,共287頁。

吳樂群(2001)臺灣地區地下水觀測網九十年計畫水地質調查研究-沉積物與沉積環境分析及地層對比研究。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報告,共99頁。

呂學俊(1983)臺灣鑛業史(續一)。臺灣鑛業史編纂委員會出版,第6篇,第6章,第702-730頁。

牧山鶴彥(1933)舊港地質圖幅及說明書。臺灣總督府殖產局,第657號,共6頁。

牧山鶴彥(1934)新竹圖幅及說明書,五萬分之一地質圖。臺灣總督府殖產局,第693號。

牧山鶴彥(1934a)中壢地質圖幅及說明書。臺灣總督府殖產局,第692號,共10頁。

牧山鶴彥(1934b)新竹地質圖幅及說明書。臺灣總督府殖產局,第693號,共5頁。

牧山鶴彥(1935)白沙屯地質圖幅及說明書。臺灣總督府殖產局,第694號,共9頁。

孟昭彝(1965)西臺灣北半部橫移運動。臺灣石油地質第4號, 第89-92頁。

邵屏華(2007)北部地區第四紀地質調查-談北部第四紀地層整合與地體演化。地質環境與資源研討會論文集,第71-78頁。

邵屏華(2009)臺灣中北部更新世地層之對比與分段。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特刊,第22號,第115-147頁。

洪瑛鈞 、尤仁弘、林志平、廖志中、胡賢能、張振成(2006)地電阻剖面影像探測在新竹斷層調查之應用。岩盤工程研討會論文集。559-568頁。

倪明倫(2004)新竹苗栗地區活動斷層地下構造震測調查研究。國立中央大學地球物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共107頁。

徐兆祥、李重毅、李錦發、張渝龍、毛爾威(1997)臺灣西北東南向平移斷層及其地體構造意義,中國地質學會八十六年年會大會手冊及論文摘要,第309-312頁。

陳文山、李錫堤、陳于高(2002)地震地質調查及活動斷層資料庫建置計畫-槽溝開挖與古地震研究計畫(1/5)。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報告,第91-7號,共96頁。

陳文山、劉力豪、顏一勤、楊小青、李龍昇、游能悌、張徽正(2003)新城斷層的古地震研究。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特刊,第14號,第11-23頁。

陳文山、游能悌、楊小青(2009)地震地質與地變動潛勢分析計畫-斷層長期滑移速率與再現週期研究(3/4)。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報告,第98-9號,共125頁。

陳文山、游能悌、楊小青(2010)斷層長期滑移速率與再現周期研究(總報告)。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報告,共141頁。

陳文山、游能悌、楊小青(2011)斷層活動特性分析與評估(1/4)。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研究報告,第100-1號,共118頁。

陳文山、游能悌、楊小青(2012)斷層活動特性分析與評估(2/4)。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研究報告,第101-9號,共130頁。

陳文山、陳于高、楊小青(2014)斷層活動特性分析與評估(總報告)。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報告,共189頁。

陳建良、林啟文、侯進雄(2008)臺灣西北部桃竹苗地區地殼變形初步研究。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特刊,第20號,223-251頁。

鳥居敬造(1935)東勢地質圖幅及說明書。臺灣總督府殖產局,第732 號,共26頁。

鳥居敬造、吉田要(1931)新竹州苗栗及竹東油田調查報告。臺灣總督府殖產局,第585號,共81頁。

紀文榮、梅文威、吳榮章(1984)苗栗–臺中地區新第三紀地層之超微體生物地層研究。探採研究彙報,第7期,第52-68頁。

黃旭燦、沈顯全、陳瑞瓊、徐永耀、紀文榮、林國安(1995)逆轉斷層、橫移斷層與油氣儲集的關係。探採研究彙報,第18期,第286-309頁。

黃旭燦、沈顯全、童英銓、紀文榮(1996)苗栗、新竹海域及濱海地區之構造逆轉與油氣聚積關係。探採研究彙報,第19期,第266-297頁。

黃旭燦、楊耿明、吳榮章、丁信修、李長之、梅文威、徐祥宏(2004)臺灣陸上斷層帶地質構造與地殼變形調查研究(5/5)─新城斷層及其附近地區,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報告,第93-13號,共72頁。

黃敦友(1979)臺灣北部兩個重要底棲性有孔蟲化石基準面,地質2卷,第19-23頁。

黃鑑水(1984)新竹-竹南地區斷層之研究。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特刊,第3號,103-126頁。

塗明寬、陳文政(1990)中壢圖幅及說明書。五萬分之一臺灣地質圖及說明書,第7號,第二版。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共53頁。

塗明寬、陳文政(1991)竹東圖幅及說明書。五萬分之一臺灣地質圖及說明書,第13號。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共87頁。

塗明寬、邵屏華(2001)中壢圖幅及說明書。五萬分之一臺灣地質圖及說明書,第8號,第二版。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共47頁。

楊耿明、吳榮章、丁信修、王佳彬(1994)竹苗麓山帶地下地質構造與油氣儲集。中油探採研究彙報,第17期,42-53頁。

楊貴三、蔡怡真(2004)臺灣北部新竹與新城斷層之地形學研究。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特刊,第14號,25-35頁。

張國楨、徐澔德、詹瑜璋、陳柔妃、葉恩肇、賴光胤(2011)近斷層高精度地形資料之判釋與分析(1/4)。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報告,第100-10號,300頁。

張國楨、徐澔德、詹瑜璋、陳柔妃、葉恩肇、賴光胤(2014a)近斷層高精度地形資料之判釋與分析(總報告)。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報告,共329頁。

張國楨、徐澔德、詹瑜璋、陳柔妃、葉恩肇、賴光胤(2014b)近斷層高精度地形資料之判釋與分析(4/4),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報告,第103-5號,共260頁。

張瑞津、鄧國雄、劉明錡(1999)頭前溪階地之地形學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報告,第31期,第61-81頁。

張瑞津、沈淑敏、楊貴三(2002)地震地質調查及活動斷層資料庫建置:槽溝開挖與古地震研究計畫(1/5)-北部地區河階地形資料庫的建置。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報告,第91-7號,共96頁。

張徽正、林啟文、陳勉銘、盧詩丁(1998)臺灣活動斷層概論-五十萬分之一臺灣活動斷層分布圖說明書。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特刊,第10號,共103頁。

富國技術工程股份有限公司(2015)新竹市成功段100等地號(H606)開發案地質調查報告書,共33頁。

經濟部(2014a)F0001車籠埔斷層活動斷層地質敏感區劃定報告,共86頁。

經濟部(2014b)F0002池上斷層活動斷層地質敏感區劃定報告,共72頁。

經濟部(2014c)F0003旗山斷層活動斷層地質敏感區劃定報告,共66頁。

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2001)臺灣地區地下水觀測網第二期90年度計畫-竹苗地區水文地質鑽探(甲)調查研究計畫成果報告書。

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2001)臺灣地區地下水觀測網第二期90年度計畫-竹苗地區水文地質鑽探(乙)調查研究計畫成果報告書。

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2003)活動斷層92年度鑽井取樣工程完工報告書。

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2005)94年度新竹、苗栗都會區基礎鑽探井、地質鑽探井及明坑取樣施工成果報告書。

劉桓吉(1989)新竹圖幅及說明書。五萬分之一臺灣地質圖及說明書,第7號,第一版。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共31頁。

鍾瑋(2005)桃園─新竹地區 GPS 衛星測量之初步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地質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共80頁。

魏稽生(2000)臺灣經濟礦物,第三卷臺灣能源礦產及地下水資源–第二章石油及天然氣。臺灣地質系列,第13號,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出版,共217頁。

饒瑞鈞、余致義、洪日豪、胡植慶、李建成、詹瑜璋、許麗文(2006)地震地質調查及活動斷層資料庫建置-活動斷層監測系統計畫(5/5)。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研究報告,第95-10號,共24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