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經濟部地質調查及礦業管理中心 臺灣活動斷層

認識活動斷層

:::

梅山斷層

梅山斷層,為右移斷層,呈東北東走向,由嘉義縣梅山鄉梅南村向西延伸至民雄鄉東湖村,長約13公里(張徽正等,1998;林啟文等,2000c)。1906年梅山地震(規模7.1)所造成的地震斷層,當時的地表破裂稱為梅仔坑斷層與陳厝寮斷層(Omori, 1907a, b)。

總結與評估

梅山斷層在1906年誘發地震並產生地表破裂,斷層東段目前仍保留許多地形特徵。淺層反射震測結果,梅山斷層在近地表處呈現帶狀分佈,主斷層為高角度向南傾斜,地表下構成的破裂帶寬度可達450公尺;斷層延伸至中坑以西,可能以潛伏方式持續向西延伸。由地形地質、地質鑽探與古地震的調查結果研判,梅山斷層可能活動過多次,但1906年以前的活動年代與活動週期仍不清楚。

由大地測量結果,梅山斷層東段的高程變化量相較西段有較顯著的改變,而GPS測量結果,梅山斷層近期運動方式主要為右移形式。

梅山斷層,列為第一類活動斷層。

梅山斷層條帶地質圖
梅山斷層條帶地質圖。(座標系統:TWD67)

本文PDF

完整資訊

Omori, F. (1907) Preliminary note on the Formosa earthquake of March 17, 1906: Bull. Imp. Earthquake Investigation Committee, Vol. 1, No. 2, P.53-69.

石瑞銓、王乾盈、謝昭輝(1998)雲嘉南地區活動斷層震測調查。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研究報告,共130 頁。

林世珩(2003) 梅山斷層東段之淺層震測影像新解釋,國立中正大學碩士論文,共85頁。

林泓毅(2005)以淺層反射震測法探究梅山斷層之地下構造。國立中央大學碩士論文,共87頁。

林啟文、盧詩丁、石同生、林偉雄、劉彥求、陳柏村(2007)臺灣中部的活動斷層-二萬五千分之一活動斷層條帶圖說明書。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特刊,第21號。

林啟文、盧詩丁、石同生、張幑正、石瑞銓(2000)從野外觀察探討臺灣西南部四條存疑性活動斷層的存在。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彙刊,第13號,第77-102頁。

林啟文、盧詩丁、陳文山 (2012) 臺灣活動斷層分佈圖2012年版說明書。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特刊,第26號。

柯斯曼(2014) 利用2002-2013 GPS及水準資料探討臺灣梅山斷層現今之地震潛能,國立中正大學碩士論文,共77頁。

孫偉翔(2015)梅山斷層帶震測三維構造解釋,國立中正大學碩士論文,共106頁。

張國楨、徐澔德、詹瑜璋、陳柔妃、葉恩肇、賴光胤(2014)近斷層高精度地形資料之判釋與分析總報告。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研究報告,共329頁。

陳文山、陳于高、楊小青(2006)地震地質調查及活動斷層資料庫建置-槽溝開挖與古地震研究計畫(5/5)。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研究報告,第95-7號。

陳華玟、石同生、邵屏華(2002) 嘉義中坑南二高開挖剖面梅山斷層露頭的研究。臺灣之第四紀第九次研討會論文集,第23-27 頁。

黃明哲、王文龍、潘國樑、顏滄波(1985)活動斷層之航照地研究(二):嘉義梅山地震斷層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防災科技研究報告,第73-29號。

葉義雄、陳光榮、王唯豪、蔡義本(1984)1906 年嘉義梅山地震斷層之觀測研究。國科會防災科技研究報告,第73-05號,共75頁。

董德輝(1987)臺灣西南部梅山活動斷層的活週期及機制。國立臺灣大學地質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共65 頁。

趙昱翔(2004)梅山斷層地區微重力調查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碩士論文,共53頁。

謝昭輝(1989)梅山斷層的震波測勘研究(II)。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防災科技研究報告,第77-65 號,共64頁。

謝昭輝、辛在勤(1988)梅山斷層的震波測勘研究(I)。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防災科技研究報告,第76-47號,共24頁。

饒瑞鈞、胡植慶、洪日豪、余致義(2006)地震地質調查及活動斷層資料庫建置-活動斷層監測系統計畫(5/5)。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研究報告,第95-1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