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二郎(1936)大安溪地震調查報告。礦物及地質調查報告第4號,臺灣總督府殖產局。(日文)
大塚彌之助(1936)昭和10年4月21日臺灣中部地方發生之地震所伴生之地震斷層,附地震斷層之諸特徵。東京大學地震研究所彙報別冊,第3號,22-74頁。(日文)
中華顧問工程司(2005)中部科學工業園區-附錄23、屯子腳斷層補充調查報告,中部科學工業園區第三期發展區(后里基地-后里農場部分)開發計畫環境影響說明書。
石再添、張瑞津、楊貴三(1983)后里台地的活斷層與地形面,中國地理學會會刊,第11期,第46-55頁。
石再添、鄧國雄、楊貴三(1984)大肚臺地的活斷層與地形面,中國地理學會會刊,第12期,第9-21頁。
李奕亨(2009)以中尺度反射震測法研究屯子腳斷層活動機制及構造上的意義,國立中央大學地球物理研究所博士論文,共113頁。
沈淑敏、張瑞津、楊貴三(2005)地震地質調查及活動斷層資料庫建置-活動構造地形及資料庫建置分析(1/2)。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研究報告94-6號,共80頁。
東京帝國大學地震研究所(1936)昭和10年臺灣中部地震論文及報告,地震研究所彙報別冊,第3號,共238頁。(日文)
林啓文、張徽正、盧詩丁、石同生、黃文正(2000)臺灣活動斷層概論,五十萬分之一臺灣活動斷層分布圖說明書,第二版。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特刊,第13號,共122頁。
林啓文、盧詩丁、石同生、林偉雄、劉彥求、陳柏村(2008)臺灣中部的活動斷層,二萬五千分之一活動斷層條帶圖說明書,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特刊第21號,第55-62頁。
張瑞津、楊貴三(2001)臺灣中部活斷層的分布與地形特徵。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報告,第35期,第85-120頁。
張憲卿(1994)大甲圖幅及說明書,五萬分之一臺灣地質圖第17號。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共63頁。
莊昀叡、景國恩、張午龍、陳宏宇、李易叡、莊怡蓉、邵國士(2023)重要活動斷層地區地表變形觀測與斷層潛勢評估-第二階段(1/3),經濟部地質調查及礦業管理中心報告,共393頁。
陳文山、游能悌、楊小青(2013)重要活動斷層構造特性調查研究計畫-斷層活動特性分析與評估(3/4)。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研究報告,共90頁。
陳文山、游能悌、楊小青(2014)重要活動斷層構造特性調查研究計畫-斷層活動特性分析與評估(4/4)。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研究報告,共80頁。
董倫道、李奕亨、陳文山(2005)地震地質調查及活動斷層資料庫建置計畫-地球物理探勘計畫(4/5)。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報告第94-09號,共176頁。
潘國樑、王文能、胡國興、顏滄波(1983)台灣中部1935年地震斷層之航照地質研究。工業技術研究院能源與礦業研究所報告,共44頁。
黎明工程顧問股份有限公司(2020)鯉魚潭水庫及石岡壩水源聯合運用地質敏感區基地地質調查及地質安全評估成果報告,經濟部水利署中區水資源局,共564頁。
顏一勤(2017)106年度臺灣西、南部活動斷層調查補充地質調查報告書。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研究報告,共81頁。
顏君毅(2023)應用合成孔徑雷達差分干涉技術觀測地表變形第二階段(1/3)。經濟部地質調查及礦業管理中心研究報告,共302頁。
饒瑞鈞、余致義、洪日豪、胡植慶、李建成、詹瑜璋(2006)地震地質調查及活動斷層資料庫建置計畫-活動斷層監測系統計畫(5/5)。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報告第95-10號,共147頁。
Tang, C.H. (1969) Photogeologic interpretation of the Miaoli area, Taiwan,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its geologic structures: Proc. Geol. Soc. China, no.12, 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