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經濟部地質調查及礦業管理中心 臺灣活動斷層

認識活動斷層

:::

利吉斷層

利吉斷層,為逆移斷層,北北東走向轉南南東走向,由臺東縣新良一帶,向南延伸經鸞山西側河床至岩灣後,轉向東南隱伏於臺東市沖積層下方,長約23.1公里(Hsu, 1956;Hsu, 1976;Bonilla, 1975;林啓文等,2004;紀權窅,2007;陳文山等,2008)。

總結與評估

利吉斷層分隔東側(上盤)利吉層與西側卑南山礫岩,為兼具左移分量的逆移斷層。透過大地測量資料,震間地殼變形運動以水平為主,位移速率約20公厘/年,主要為利吉斷層造成的變形。由槽溝開挖與地質井資料顯示利吉斷層在全新世以後確實有活動現象,且在2022年關山地震沿利吉斷層也有地表破裂現象,改列為第一類活動斷層。

利吉斷層條帶地質圖(1/2)。(座標系統:TWD97)

 

利吉斷層條帶地質圖(2/2)。(座標系統:TWD97)

大江二郎(1939)臺東圖幅及說明書,比例尺十萬分之一。臺灣總督府殖產局出版,第861號。

林啟文、石瑞銓、林燕慧(2004)臺東縱谷南段的活動斷層特性研究。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特刊,第15號,第161-174頁。

林啓文、陳文山、劉彥求、陳柏村(2009)臺灣東部與南部的活動斷層。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特刊,第23號,共178頁。
林朝棨(1957)臺灣地形,臺灣省通志稿,第一卷,第一冊,臺灣文獻委員會,424頁。

紀權窅(2007),南段花東縱谷之新期構造研究─利吉斷層與鹿野斷層的活動特性。國立臺灣大學地質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84頁。

徐鐵良(1955)臺灣之地震。臺灣銀行季刊,第7卷,第2期,第148-164頁。

莊昀叡、景國恩、張午龍、陳宏宇、李易叡、莊怡蓉、邵國士(2023)重要活動斷層地區地表變形觀測與斷層潛勢評估-第二階段(1/3),共393頁。

梁勝雄、劉彥求、陳盈璇、黃志遠(2022)池上斷層南段—因0917關山地震造成的地表破裂跡。地質,第41卷,第3-4期,第41-45頁。

景國恩、胡植慶、陳宏宇、張午龍、鄭凱謙、莊昀叡(2020)斷層活動性觀測研究第四階段-地表變形觀測資料處理分析與斷層模型反演評估計總報告。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研究報告,計畫編號:109-5226904000-05-01,共365頁。

陳文山(1988)海岸山脈沉積盆地之演化及其在地體構造上之意義。台灣大學地質學研究所博士論文,共304頁。

陳文山、王源(1996)臺灣東部海岸山脈地質。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出版,共101頁。

陳文山、陳于高、楊小青(2006)地震地質調查及活動斷層資料庫建置-槽溝開挖與古地震研究計畫(5/5)。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研究報告95-7號,共30頁。

陳文山、林益正、顏一勤、楊志成、紀權窅、黃能偉、林啓文、林偉雄、侯進雄、劉彥求、林燕慧、石同生、盧詩丁(2008)從古地震研究與GPS資料探討縱谷斷層的分段意義。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彙刊,第20號,第165-191頁。

陳文山、游能悌、楊小青(2014)重要活動斷層構造特性調查研究計畫-斷層活動特性分析與評估總報告。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研究報告,計畫編號: 103-5226904000-01-03,共189頁。

陳江鑫、景國恩、饒瑞鈞、胡植慶、鄭凱謙、張午龍、莊昀叡、陳建良、陳鶴欽(2018),利用GNSS與精密水準資料解析臺灣地區2002年至2017年之地表變形型態,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特刊,第33號,第157-178頁。

陳建良、梁勝雄、梁均合、陳盈璇(2022)20220917 關山地震、0918 池上地震 地質調查報告-第二部分:大地測量地表變形觀測結果,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調查報告,共48頁。

董倫道、陳文山、李奕亨(2006)地震地質調查及活動斷層資料庫建置計畫-地球物理探勘計畫(5/5)。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報告第95-09號,共221頁。

劉彥求、林燕慧、梁勝雄、周稟珊、陳盈璇、李忠勳、陳建良、石同生、王怡方,2022。20220917關山地震、0918池上地震地質調查報告,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共78頁。

黎明工程顧問有限公司(2022)110-111年活動斷層地下地質探查(2/2)。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報告(計畫編號:B11128),共130頁。

黎明工程顧問有限公司(2023)112-113年活動斷層地下地質探查(1/2)。經濟部地質調查及礦業管理中心(計畫編號:B11241),共138頁。

Bonilla, M. G. (1975) A review of recently active faults in Taiwan. U.S. Geological Survey, Open-File Report 75-41.

Hsu, T.L. (1956) Geology of the Coastal Range, eastern Taiwan. Bull. Geol. Surv. Taiwan 8, p.39-64.

Hsu, T. L. (1976) Neotectonic of the Longitudinal Valley, eastern Taiwan: Bull. Geol. Sur. Taiwan, Vol. 25, P. 10.

Yu, S. B. and Chen, H. Y. (1994)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measurements of crustal deformation in the Taiwan arc-continent collision zone. Terr. Atmos. Oceanol., Vol. 5, No. 4, P. 477-498.

Yu, S. B. and Kuo, L. C. (2001) Present-day crustal motion along the Longitudinal Valley Fault, eastern Taiwan: Tectonophysics, Vol. 333, P. 199-217.

Kuochen, H., Wu, Y.M., Chang, C.H., Hu, J.C. and Chen, W.S. (2004) Relocation of eastern Taiwan earthquake and tectonic implications. Terr. Atmos. Ocean, Sci. 15, p.647-666.

Kuochen, H., F. T. Wu, and S. W. Roecker (2012) Three-Dimensional P Velocity Structures of the Lithosphere Beneath Taiwan from the Analysis of TAIGER and Related Seismic Data sets, JGR, doi:10.1029/2011JB009108

Hsu, Y. C., Chang, C. P., Yen, I C., Huang, S. Y., Yen, J. Y. (2024) Investigating the structure under the Pingting Terrace from the co-seismic surface rupture of the 2022 Guanshan earthquake. TAO, 35(3). doi.org/10.1007/s44195-024-00061-x

Yu, S.B. and Lee, C.C. (1986) Geodetic measurement of horizontal crustal deformation in eastern Taiwan. Tectonophysics 125, p.73-85.